文芳:为益术而艺术

王熠婷(清华大学博士后)
艺术家文芳和热播美剧《早间新闻(The Morning Show)》的女主角布莱德利·杰克逊(Bradley Jackson)有许多相似之处:草根出身、极度感性、行事冲动、不守常规。这样的人常常被视为是不够成熟、无法预测而令人畏怖的,但这样的人格配以单纯的正义感与巨大的行动力,往往能够成就小行星一般的能量,在生命的自我撞击中碰出剧烈的火花。

《早间新闻》的第一季,主播布莱德利以初生牛犊的气势将一个成熟稳妥的老牌电视节目整的天翻地覆。对于布莱德利而言,新闻业的内在规则并不重要,她看重的,是新闻能够对人民做些什么。对于文芳而言,艺术也不是最重要的,她更在乎的是“益术”,在乎她能够用艺术为社会贡献些什么。

yt1

图:左为Bradley Jackson

2008年,迪奥为品牌60周年庆在北京尤伦斯艺术中心举办大规模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展《迪奥与中国艺术家》。从法国留学归来,刚刚从事独立艺术创作三年的文芳成为最年轻也是资历最浅的受邀艺术家。她用砖头作为材料的装置作品《墙外(Hole in the Wall,Hope in the World)》和张洹、张晓刚、刘韡、叶锦添、马岩松等成名已久的名人艺术家的作品并列一堂。这本来是一条铺就了鸡尾酒会、设计师礼服、拍卖晚宴、国际展览的华丽大道,可是初出茅庐的文芳却为自己选择了另一条路。

yt3

yt2

图:《迪奥与中国艺术家》展览现场

图:现场观众与“墙外”

2009到2012年,文芳用了三年的时间在宁夏西海固地区周边做了一个艺术扶贫项目。西海固号称“天下第一苦地”,是中国扶贫历史的起点。1982年,甘肃河西、定西和宁夏西海固三地的扶贫是国家层面有组织有计划的大规模扶贫行动的起点。西海固交通不便,地理条件极端恶劣。2011年,文芳用西海固的地貌做了一件作品《家》,干裂的土地中似乎有鲜血流出。文芳说,“那就是西海固的样子。”

“艺术扶贫”的设想,是文芳和西海固的妇女共同创作艺术作品,除了事先付给妇女们的工钱、交通费和饭费以外,作品销售文芳获得的利润再由文芳和妇女们按照五五的比例分成。

三年里,文芳和西海固的女人们共同创作了《第二性》、《在那遥远的地方》、《家》、《我们》、《女书》、《活着》、《花环》、《我们的飞机》、《苦蒿母子》、《双井》、《水窖》、《孕》、《银河》、《岸》、《彩虹》、《百花》、《墟》、《花园》、《一次》共19件作品,先后举办了《心旅如织》,《天堂》和《一线之革》三次展览。

因为得到迪奥的关注和赞助,除了给西海固的妇女们回馈了销售所得,文芳在2011和2012年也有机会两次邀请妇女们来到北京旅游,并作为艺术家参加展览的开幕式。

同样的策略,文芳也用于支持甘肃地区一个对极端贫困孤儿的救助项目。2009年,文芳创作了作品《为了还活着的》,这组作品的销售利润她全部捐献给了“马大夫之家协会”公益组织,给孩子们支付学费和购买简单的生活用品。

yt4

yt7

yt6

yt5

图:“艺术扶贫(2009-2012)”

yt8

图:“家”

yt9

图:“为了还活着的”

2012年,文芳的儿子出生。后来的几年时间她不太能够再进行远距离的奔走,艺术项目也就转到了北京周边。

2014年,为了给学校中家庭困难的孩子获取学费和给一名脑瘫后遗症的孩子募集手术费,文芳在北京昌平区兰各庄村东方红学校发起了“小候鸟艺术计划”。她和几位朋友购买了画材和相机,邀请学校里二十几名家庭比较困难的小学生在她的工作室学习绘画和摄影。暑假是每周三天,平时则是每个周末。在几十名义工的帮助下,七个月里二十几名孩子一共完成了一百多件作品。这批作品在村里的菜市场和798艺术区举办了两次展览,给孩子们获得了每人200-2000元不等的收入。

从一开始,文芳就和孩子们商定了收入的分配原则——三分之二用于支付自己的学费(这些外地打工人员的孩子们在北京不享受九年制义务教育),三分之一捐献给脑瘫同学做手术。就这样孩子们的捐款和文芳单独为脑瘫后遗症的孩子创作作品的销售收入,为那个孩子支付了在中日友好医院23000余元的手术费用。

yt10

yt11

yt13

yt12

yt14

图:“小候鸟艺术计划”

儿子大一些之后,文芳又继续奔走。

2017年,因为一个特殊的机缘,文芳通过北京的向阳花部落认识了安徽阜阳的一批受到救助的艾滋病孤儿。她又创作了一组摄影作品《艾滋少年》。她说,“艾滋孤儿最不能承受的,是他人的恐惧和歧视的眼神。为了保护他们的个人隐私,我让他们遮住脸,在手和胳膊上写下他们最想说的话。一个女孩子在胳膊上写着,‘什么时候,我可以放下双手?’。另一个男孩儿写道,‘我只是病人,不是坏人。’”

yt15

yt16

图:“艾滋少年”

文芳一直凭直觉创作,她也不知道她的这些创作可以被如何归类。一直到美国加州州立大学的王美钦教授(Meiqin Wang)邀请她前往加州举办个展,她才明白,她的实践,在学界可被归类为“社会参与艺术(Socially Engaged Art)”。王美钦教授在其专著《底层的声音:当代中国的社会参与艺术(Socially Engaged Art in Contemporary China: Voices from Below)》 中用了一个章节来介绍文芳和她的艺术实践。

在《社会参与艺术的十个关键概念》这本书中,作者/艺术家保罗·埃尔格拉(Pablo Helguera)总结道,社会参与艺术必须建立在真实(而非想像或假定)的社会行动之上,社会参与艺术的核心是社会互动,艺术家需要引发对话、重建社群。事实上,这样的描述很自然的会让人想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社会参与艺术本应成为有中国特色的当代艺术的主流,然而,20世纪80年来以来,中国的当代艺术圈在资本和消费的裹挟中一骑千里,像文芳这样的艺术创作反而成了圈内的边缘现象。

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学者更能够看清文芳的价值。2019年4月,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举办了文芳的个展《文芳》,著名的人类学学者,策展人冯珠娣(Judith Farquhar)说,“文芳是一个被严重低估了的重要的中国当代艺术家”。

yt17

yt18

图:文芳个展“EX/ORDINARY”

yt19

yt21

yt20

图:文芳个展《文芳》

“社会参与艺术”之外,文芳还有一批独立的艺术创作,这批作品同样显示了她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文芳并未采取批判的角度来处理她和现实的关系,她的角度中有她个人的温度。她拍摄各种职业的劳动者的鞋子和脚,组成”我们时代的梯子”;她拍摄了带着灿烂笑容的打工人群,组成”共和国民工俑”;在汶川地震后的学校废墟,为了那些未被救出的孩子,她用破砖块在墙面拼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yt22
图:“我们时代的梯子”

yt23

图:“共和国民工俑”

yt24

图:“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2020年,文芳最新的艺术项目是和疫情有关的《口罩行动MASKBOOK2020》以及与乡村发展有关的《画一个家》。

疫情最严重的2-4月,文芳和几位女性朋友成立了窗鱼艺术小组,在网络上邀请人们通过制作艺术口罩的方式进行独立思考,缓解心理焦虑。

10月国庆期间,她邀请了十余位艺术家前往甘肃天水的崔杨村制作墙画,意在通过艺术化村庄的方式吸引外界关注,逐渐开发村内的在地资源,以吸引外出打工者回家创业,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中的留守儿童和老人


yt25

yt26

图:”口罩行动MASKBOOK2020″

yt27

yt34

yt31

yt32

yt36

yt35

yt33

图:“画一个家”

2020年,文芳的儿子程培恩8岁了。这个男孩子自出生以来就参与着妈妈的各类艺术实践,是朋友中著名的小暖男。他参与了妈妈的“口罩行动”,完成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作品;在没有洗澡水、没有独立厕所的崔杨村,他也是年龄最小的志愿者。

文芳说儿子是最令他满意的创作,在这个小小的生命的身上,她的艺术和“益术”都在继续。

yt37

图:文芳和程培恩在创作

文芳简历:
1976年出生于北京
1996-2002年 网站设计师,创建行业联盟“蚁盟”。并出版《中国网页设计前线》
2002-2004年 法国路易-卢米埃尔国家高等艺术学院 摄影专业
2005-2006年 于日本创作《东京鲜人十日谈》
2006-今 独立艺术家,作品在法国、美国、瑞士、瑞典、意大利、韩国、日本等国家展出,被LVMH集团、法国雷诺艺术基金会、法国纳夫利兹OBC银行等机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