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艺术与乡土民艺的距离

——中华手工杂志记者 刘园
  一幅蓝底的图画,画面由大小不同的白点组成星河,飘渺、神秘;斑驳的土墙上,白色的鞋垫组成花环,鞋垫上的白色刺绣纹样闪烁着迷人的光辉……
北京荔空间,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展《天堂》吸引着中外观众:《在那遥远的地方》、《活着》、《我的书》、《家》和《我们》五组作品全部由宁夏当地的绣花线、羊皮等材料制作,呈现着当代艺术和传统手工艺巧妙嫁接带来的视觉冲击和观念嬗变。
  这些作品均出自一个叫“艺术扶贫计划”的项目,它们的作者是一个叫文芳的女艺术家和15个来自宁夏同心县干旱地区的农村妇女。
展览直接促成了不错的销售,除了当初付给手艺人们的工资以外,文芳还将销售后自己所得的一半利润,汇给参与创作的宁夏妇女。物质的收益也让项目得以继续推进,“艺术扶贫计划”即将走进它的第三个年头。有趣的是,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文芳发现,“扶贫”这个词并不准确,在这种艺术家直接参与的公益项目中,艺术家自身的成长和受益,更值得玩味。
——————————————————————————————————————————-
链接:
艺术扶贫计划:“艺术扶贫”这一概念由艺术家文芳于2009年发起,旨在利用当代艺术的理念与设计的创造性和中国边远地区已脱离现代社会需求的传统手工艺相结合,与当地手工艺者一起制作,创造出一系列适应国际高端市场的创意产品和艺术品。“艺术扶贫”计划是文芳试图提升艺术介入现实生活的力度,用发展的方式来传承、保护传统工艺,并通过艺术品的创作和流通,帮助参与合作的手工艺者们脱贫致富的一项长期的艺术计划。
——————————————————————————————————————————-
心灵上的收益更重要
中华手工:该怎么理解“艺术扶贫”这个概念?
文芳:我经常问自己一个问题:艺术家在这个世界上是干什么的?作为一个职业艺术家,我与社会的关系是什么?当代艺术品价格那么高,里面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个人的观点是:那应该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法,就像我们把创造性的做菜叫作厨艺,创造性的解决国家间的沟通问题叫作外交艺术一样,那么利用艺术来创造性地解决贫困问题就叫做“艺术扶贫”。

中华手工:“艺术扶贫”的可行性是什么?
文芳:我们在艺术展上卖出的艺术品属于奢侈品,相关收益使手艺人们得到了高于他们平时几倍的收入,这到底是为什么?因为我所理解的奢侈品和很多人心中的不同,奢侈品不仅来自那些国际著名的大牌,下面几点也非常重要:一,最自然的材料和最好的手工;二,最环保的制作过程以及艺术家独一无二的创意。当地的人们虽然没有受过专门的美学教育,但是他们对身边的事物有自己的审美。能将他们的审美巧妙地直接转化为作品是最好的,而不只是他们来实现我的想法。这虽然不容易,却是我的理想——成为高端艺术品市场和那些宝贵的纯手工、朴实的美学之间的一座桥梁。

中华手工: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妇女们有没有不理解或者抗拒的地方?你是怎么让她们了解你的意图的?
文芳:我记得我们在做白色《花环》的过程中,有这样一件事。一开始,我让大家在白色的鞋垫上绣白色的传统花样,但是当我看到样品的时候,发现白色鞋垫上绣的都是淡粉色花纹或者淡黄色花纹。大家无法想象怎么可能在白色的鞋垫上绣白色的花纹。我对大家说,布和线的质感不一样,绣出来会特别好看。后来大家这样做了,发觉确实很漂亮,就都欣然接受了。

中华手工:传统和时尚之间,似乎隔得挺远的。
文芳:其实并非如此,两者之间有很多共同点,转换也不是很难。当地手工布鞋的千层底上有一种特殊的打结方法。我和妇女们讨论这种结,发现用多少根线,打出来的“结”的大小是不一样的。利用这个特性,把大大小小的结组合起来,形成了《银河》、《岸》、《墟》等作品。这些新作品的制作并不需要像千层底那么费力、耗时,做出来的东西却很抽象和现代,收益更多,这当中的转换其实并不复杂。其实,传统和时尚之间有一座桥。“如果你相信一定有座桥的话,你就有可能成为那座桥。”

中华手工:在项目中,宁夏的妇女们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文芳:除了物质上的收益,心灵上的收益是更重要的。做《天堂》展览的时候,由于法国Dior品牌的赞助,15个和我一起工作的农村妇女都被作为艺术家邀请到北京参加展览的开幕式,并免费在北京旅游5天。出发之前,她们临时在城里买了新衣服,漂漂亮亮地到北京,作为创作者出现在展览现场,都特别骄傲。大家都觉得艺术真的是有魔力的。
她们中的大多数人从没离开过宁夏。记得有个妇女说:“都说2012人类会毁灭,来了一次北京,就是明年死了也不遗憾了。”还有一个妇女说:“因为在这个项目中挣了钱,自己也能给孩子交学费了,在家中的地位都比原来高了。”

扶与“被扶”
中华手工:坚持做“艺术扶贫”项目,你内心是不是有一个坚定的信念?
文芳:多年关于艺术的学习和对不同国家文化的了解,使我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找到一条通道,在艺术和商业之间找到一条通道,在保留和发展之间找到一条通道。很多人怀疑这些通道的存在,因为我们心中的成见很深,它使我们不愿意花时间去真正地倾听和了解。当我们真正理解了两个不同的事物,我们就一定能在他们当中寻找到相同的部分,并找到沟通和合作的可能。

中华手工:你在项目中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文芳:我的收获可以说是巨大的。以前做作品虽然也需要去很多的地方,和很多工人合作,但大多是以自我的观念为中心,从某种角度上讲是闭门造车。这次是真的接上了地气,不光是从艺术的角度,还有生活本身,包括对政治、民族问题、农村现状和对人性本身的理解,都让我在两年间感觉有了一个飞跃。
可以说,这个项目使我长大了,学会一个人去面对所有的问题,然后去一个一个地解决;也让我更懂得了如何去真正地尊重别人,尊重那些和自己想法完全不同的人。

中华手工:“艺术扶贫”的最终目的,是艺术表达,还是扶贫,还是两者不可分割?
文芳:艺术表达其实和扶贫并不矛盾。虽然在宁夏的工作比较完满地完成了,但是我现在还是经常问自己:除了返还的资金、药品和书籍之外,我们的扶贫是否真的很“艺术”?想起那些朴实的妇女们,我反而觉得,在精神上,其实她们给予我的要更多一些。
现在,如果要继续做这个项目,首先要改的是名字。不仅不是去“扶”,更准确地讲是我去吸氧,去接地气,去“被扶”。而我也能带去一些新东西,所以客观地说是平等的交流。这样,就不是“艺术表达”重要还是“扶贫”重要的问题了,重要的是古老和现代的结合,从材料到观念都是如此,是碰撞和交流之后产生的新艺术。

中华手工:类似“艺术扶贫”这样的项目,会对艺术家或者设计师有哪些要求?
文芳:一定得有与自己背景差别很大的人群合作的经验和能力,要能在短时间内和当地手艺人打成一片,并能够主动和地方政府做有效的沟通,确保创作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此外,设计师和艺术家还必须对全球艺术或设计市场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否则最终创作出来的作品不能被市场接受,过程再美好也是不够的。

中华手工:关于“艺术扶贫”,你的愿景是什么?
文芳:其实我真正的理想是建立一种共赢的模式:当地的手工艺者脱贫自立;参与的艺术家到当地吸收养料,创作出好的作品;艺术品的收藏者得到在传统基础上创作的新作品;参与其中的企业得到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和实现自己的企业社会责任。我想这是“艺术扶贫”的灵魂和创建的初衷。我希望能找到和我有共同理想和信仰的人,一起把这条并不平坦的路走下去,因为只有合作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理想。

中华手工:所有手工助推项目都面临一个持续性的问题,“艺术扶贫”如何真正得到延续?
文芳:几年下来,我们所有参与者都感到,真正的发展动力只能来自于他们的内部,否则任何推助项目都只能是暂时的。我下次选点和选合作者会更加谨慎,希望我们的项目给大家带来希望和启发,包括一定的知名度和持续为他们设计产品。由一个有能力和公信力、可以独立带领大家继续发展的手艺人中的带头人,用我们返还的奖金带着大家真正创立自己的未来。如果能看到这样的带头人和可能性,我就会一直坚持和一支队伍的长期合作。
——————————————————————————————————————————-
链接
文芳:职业艺术家,1976年生于北京,毕业于法国巴黎路易•卢米埃尔国家高等艺术学院摄影系,现生活于北京。
——————————————————————————————————————————-

信息台
文芳正在寻找一个与刺绣完全不同的独特传统手工艺,开始她新一轮的“艺术扶贫计划”和创作。她希望这种手工艺比较原生态,最好是比较少见和独特的。并且从事制作的手艺人们有传承和发展这种手工艺的强烈意愿。希望有兴趣的朋友和手工艺者能与她联系。
网站:www.wenfang.org
联系方式wenfang1949@gmail.com